学区房需求从焦虑到趋于平和,亦是楼市趋于理性的缩影。
本周一,广州3000多所中小学开学,“神兽”终于归位。不过,你以为暑假鸡飞狗跳的日子就此过去?别天真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道魔咒,让家有学童的父母不免陷入焦虑。激烈的“上海幼升小”、传说中的“海淀妈妈”,当然了,还有永远霸屏的学区房,每一个话题都足够刺激。
有人说,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中产人家有两大痛点:一是房子,二是孩子,而学区房更是许多人眼中的“痛中之痛”,也是不少家长心里一根怎么也拔不掉的刺——每年学区房的销售、租赁旺季,学区房总有能力刺痛一下市场的神经。今年的学区房旺季,本报记者就亲眼目睹一套“老破小”学区房当场被加价36万元后成交。
在一手、二手房都“不红不黑”的当下,只要价格偏笋、总价偏低的学区房,为什么依然可以享受万人追捧的明星待遇?这是由学区房的特殊属性造成的,首先,学区房有源源不绝的“承接需求”;其次,学区房市场更容易受到“赢在起跑线上”的冲动情绪控制,更容易被炒作。
不过,这几年关于学区房的不理性情绪、焦虑因素少了很多,买家更加平和,尤其是在今年。有房地产专业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广州传统名牌学校扎堆的越秀学区房需求只是基本维持在20%-30%之间;5月旺季,学区房成交占比飙升至40%,而后又慢慢回落,回复常态。与此同时,随着教育资源均衡化、名校集团化办学,一批公办、民办的新学校陆续投入使用,家长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不少家长开始把目光转投郊区的新晋“次学区房”。
学区房需求从焦虑到趋于平和,亦是楼市趋于理性的缩影。
当优质教育资源缺口不再那么大、学区房源不再稀缺、炒作色彩不再浓、家长不再有“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执着时,我们就能换个思路去看学区房,也能换个思维去对待我们的孩子。
最好的教育环境,是良好的家风;最好的学区房,是家里那间书香四溢的书房;最好的孩子,就是自己那个平凡却又阳光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