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区:小生活圈里的治理大智慧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刘云;徐炜伦;陈玉霞 发表时间:2021-06-25 22:58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刘云;徐炜伦;陈玉霞  2021-06-25
专家认为,智慧系统和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是未来社区的真实写照,相信在疫情过后,未来社区的治理将更加注重数字化、人本化。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云 徐炜伦 陈玉霞 

近一个月来,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考验着广州的城市治理能力,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一方面需要防止社区外感染源的进入;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社区内人员流动交叉感染。可以说,社区内的每一个人在这场抗疫防疫战中都不再是一个个体,而是守望相助、利害共享的整体。

回顾一个多月以来广州这场抗疫防疫阻击战,社工、街道工作人员、物业人员、医务人员以及民警等共同筑起的一道道坚固防线,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社区居民的安全,连续5天(截至6月23日24时)本土无新增确诊病例和境内无症状感染者,展现出防疫过程中的“广州速度”“广州担当”。

良好的社区生态让居民更有归属感 陈玉霞 摄

同时,我们看到不仅“大声公”(粤语,指大喇叭)喊话重出江湖,还有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无人机、无人车、信息管理系统、智能追踪系统等智能设备和数字化平台。专家认为,这些智慧系统和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是未来社区的真实写照,相信在疫情过后,未来社区的治理将更加注重数字化、人本化。

未来社区服务 将覆盖更多公共领域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评价一个社区往往需要更多地考虑社区是否能够提供教育、养老、健康、交通、商业等各种功能。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曹轲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社区不同于传统的村居街道“熟人”社会,一定意义上是“陌生人”共享的公共生活空间,共享相应服务、共担相关责任。现代新型社区的构成,除了生活便捷、出行方便、服务配套,更在于公共空间的舒展和连接,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和安全,各种公共服务资源的连接和输送。

美丽的社区提供更丰富的休闲场所(资料图片) 陈玉霞 摄

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晓燕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原有的“单位”概念开始松动,人们对“单位”的依存度开始削减,出现了“单位人”向“社区人”逐步过渡的趋势。特别是近20年来,社区承担的社会职能越来越丰富和重要,比如社区养老、社区医疗、社区教育等社区公共服务,提升社区治理能力迫在眉睫。

更有专家认为,社区里不仅有原住民还有一定数量的外来人口,他们的职业背景、从事行业、受教育程度均不尽相同,但却共享着社区内的公共领域,因此,现代社区更讲究多元共治。

以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来看,社区是联防联控的关键一环。我们可以看到在广州不少优秀社区当中,能够打赢这场抗疫防疫战的,不仅依赖于某个团体,而是凭借街道村居人员、基层民警和医务人员组成“三人小组”,还有商户、物业和志愿者等合力保障社区正常运转,他们既明晰自身的职责所在,又能强化协同合作,实现多元共治。

如今,不少房企旗下项目在社区打造包括运动场所、商铺、图书馆等种种公共生活空间,更有项目将周边区域划分为“10分钟生活圈”“30分钟生活圈”甚至“1小时生活圈”,意味着新型社区将有可能突破地域限制,转而成为居民日常活动可以触达的各种场所,社区这一小生活圈的治理也将考验着整个城市治理的大智慧。

房企旗下项目内规划有社区图书馆 徐炜伦 摄

广州未来社区 将构建更美好的生活

实际上,2017年年底起,广州作为首批开展老旧小区改造的试点城市,进行了一系列的更新实践,在政府、市场与社区三元主体角色中,社区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近年来,广州市加强社区治理顶层设计,持续增强对社区治理政策倾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大力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创新和治理能力提升,形成《广州市创新城乡社区治理专项试点方案》《广州市解决社会治理不平衡工作方案》《广州市建立社区服务长效机制工作总体方案》等方案,破解社区治理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从统计数据看,成绩喜人: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道盐运西社区等68个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道大埔围村等村被评为全国首批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

五羊社区居民简单和谐的日常(资料照片) 徐炜伦 摄

今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中可以预想广州未来社区的模样:关键词包括数字化、绿色、教育、卫生、养老等。具体举措有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大城市大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智能小区等服务;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共享数字生活;推动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提升居民服务便利化水平,等等。

可以预见,广州的未来社区,将具有更加智慧的数字功能,将具备更加专业的服务队伍,将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生活新图景。

专家观点:

周如南(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理事长):

社区是居民幸福感和归属感的来源之地

社区既不是国家政治空间概念,也不是家庭私人空间概念,它是国与家之间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之地,是居民幸福感和归属感的来源之地,打通服务民生的“最后一公里”,通常来讲就是打通社区这一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

开展社区治理工作,必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基层社区治理本质上是民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过程,彼此共同打造生活共同体,社区发展从来都是本地人自己投身其中才可以进行,而不只是从上面和外面完成的。

目前,不少社会问题需要社区整合更多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或自我组织起来,围绕社区基层问题来进行统合。现在有大量社会建设或者社区建设实践开始出现,也有了关于社会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基金会的种种讨论。

早在2011年,广东省已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等文件,最重要的逻辑就是推动政府一元治理走向政府、市场二元治理,最终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广东在社会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政府开始职能转变,包括政府购买服务、培育了大量社工和志愿者,这些都是广东社会建设包括社区建设非常重要的特色。

如广州市番禺区建立由社区居(村)委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企业、社区基金组成的“五社联动”工作模式,这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社区治理探索模式,目前已实现全区覆盖,形成了275个共建共治共享生态圈,让居民有效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促进社区建设良性健康发展。

以《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来看,相关内容为社区治理的目标、主体、方向、路径、领域等方面制定了一个较清晰的蓝图,从不同维度对如何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形成了回应。未来社区治理也应更加注重公共空间打造,组织更丰富的活动增加居民的凝聚力。

此外,社区治理不同于社区管理,社区治理需要更多地满足居民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未来社区必须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平台,更加精准地洞察、发现、回应、满足人民群众在各类生活场景当中的需求。于政府而言,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也能有效打通“信息孤岛”,对维持治安和社会稳定均有帮助。

李晓燕(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未来社区:实现“从愿景到实景”的美丽嬗变

当前,广州正在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作为社会的神经末梢,如何科学规划、强化社区治理,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城市未来。社区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企业、社区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居民、志愿者等,不同主体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加强协同治理、实现多元共治。

其中,有三点需要注意:

一是强化市域治理条件下的社区治理。目前,广州市的社区治理正在步入深水区和攻坚区,要适时转变治理模式,超越一直以来的社区治理创新碎片化、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在市域层面加强社区治理统筹。

二是加强回应能力。在经济社会急速发展的今天,各级政府要与时俱进,立足于社区公共利益的增进,提高社区治理效能,及时回应社区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诉求。

三是重视数字化条件下的多元共治。伴随数字化改革的推进,企业和社会主体日益成为社区治理的推动力量,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推动政府去解决社区治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各主体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因此,数字化改革是影响社区治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环境或者系统性要素。

近年来,浙江杭州等城市大力开展未来社区建设,可以为广州市提供鲜活的地方经验和丰富的政策启示。下一步,广州市有必要将未来的社区建设工作推向深入,促进社区建设工作系统化、制度化、持续化、精细化、在地化,实现“从试点到创建”“从愿景到实景”的美丽嬗变。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策划 | 孙璇 刘云
统筹 | 刘云 徐炜伦 陈玉霞
设计 | 伍岩龙
责编 | 陈玉霞

编辑:陈玉霞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