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住建:以“典”带面探出城乡融合新路径

来源:金羊网 作者:陈玉霞、范晗越 发表时间:2024-08-22 10:56
金羊网  作者:陈玉霞、范晗越  2024-08-22
广州典型镇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正在为本地及粤港澳大湾区其他村镇提供更多可借鉴的样本和路径

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文发布,其中明确,“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以典型镇建设示范引领,以“典”带面,是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思路。今年,是广东省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关键之年,聚焦强化联县带村作用,丰富拓展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内涵是今年重要的工作任务。从去年至今,广州在高标准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围绕广东省典型镇“1+4+7+9+N”建设要求,首批典型镇在规划引领、风貌管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引进先进产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2023年广东省实施“百千万工程”考核评价结果中,广州典型镇排名前列。由“典”范效应出发,带动沿线各村发展,进而带动片区发展建设,这为广州实现区域协调性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正在为本地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其他村镇提供更多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本和路径。对于住建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州住建正在通过具体实践探索创新答案。

高标准创建美丽圩镇,有颜值更有民生价值

“百千万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谋幸福。城乡融合发展,既要补短板,也要强基础。2023年以来,广州市住建局全力推进美丽圩镇建设“七个一”工程,推进乡镇入口通道、示范主街、美丽圩镇客厅、美丽河道等重要节点建设。

2024年夏日,番禺区石楼镇砺江河碧道上,众多民众在此散步运动休闲,以前坑坑洼洼的河岸一去不复返,3.3公里的碧道,为市民提供了水清岸美、舒适惬意的滨水空间,这是聚焦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任务、塑造高品质圩镇风貌的一个缩影。

2023年来,该镇的美丽圩镇建设,令全镇的“颜值”和“内涵”都得到极大提升。据介绍,目前,该镇累计开展房屋外立面提升311幢,绿化美化2.5万平方米;全域新增绿化217亩、水岸绿化199公里。

走进南沙区东涌镇的东兴二路,目光所及,道路整洁,树木葱郁,一栋栋白墙灰瓦的房屋整齐划一,对民众呼声高的生活垃圾处理、房屋立面年久失修等问题,也进行了针对性整治和提升;旁边的吉祥围,曾是东涌发源地,通过微改造、绿化、美化整体提升,打造成为体验岭南乡土风情和民俗文化的旅游景点;广场内的城市客厅东涌印象馆全面呈现了东涌历史沿革、建设发展、乡村振兴等内容板块,成为市民和游客了解东涌的快捷窗口。濠涌,则是东涌镇“一条美丽河道”的代表,治理后的濠涌,两岸绿树成荫,挂着红灯笼的游船穿过石拱桥荡漾在水道上,俨然是一幅灵动的岭南水乡风情画。

在增城区新塘镇,学校医疗等资源持续升级,优化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深入推进智慧停车工程,交通配套更加便民化,建成新塘高铁站旁口袋公园等各类公园200余个,以及新塘图书馆、新塘中学体育馆等文体设施一批……

综合考虑全市圩镇发展差异,市住建局根据圩镇自然禀赋、人口分布、发展基础、历史文化等要素,指导各区因镇施策,实现圩镇建设从扩“面”到提“质”的跃升。以民为本,统筹推进镇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广州典型镇的建设正在书写生态宜居和美丽乡镇新篇章。

坚守“青山”留住乡愁,双向流动塑造旅游新地标

乡村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其根本在于两地要素实现循环流动。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规划设计一所所长何冬华看来,城乡融合的纵深发展,可以“从小到大”实现双向引流,把“百千万工程”的资源与城市高能级消费人口连接起来。

青山绿水间的从化区吕田镇联丰村,“从吕山居”民宿里能吸引一批特殊的游客——拍摄蓝喉蜂虎的观鸟拍鸟发烧友。民宿店主香姐说,每年都会有很多摄影爱好者到来,在大小长假期间,民宿都客满。在联丰村,还有主打亲子游、由旧祖屋改造的沐心涧民宿,可观松鼠、主打高性价比的鱼公洞民宿等,这些特色鲜明的民宿已成为该村旅游新地标。据了解,从化正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联丰村正按照生态人文型美丽乡村继续建设提升。

增城区派潭镇的密石村,通过盘活占地面积2.991亩的闲置物业,引进了高端精品民宿宿山房,并以之为核心,科学编制乡村民宿发展规划,发展餐饮、休闲、康养等项目,提升村庄整体竞争力。

“节假日基本客满,平时也有不少公司团建需求,民宿带动了村里经济和村民就业,”该民宿相关负责人介绍。村民黄姨和邻居日常喜欢在民宿旁边新建的河边栈道上散步,说起村里越来越美的样子,黄姨笑得合不拢嘴。

文化的坚守在“百千万工程”中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花都区炭步镇的塱头村,保存着完整的明清青砖建筑逾300座,村中还有20多座祠堂书室,连绵400多米。在市住建局“一村一策”的指导方针下,花都区引入唯品会公益资金实施“政府+企业+村集体”的合作模式,结合岭南特色的古建筑群,打造乡村振兴的精品示范工程,提升历史文化名村风貌。

去年以来“火出圈”的春阳台艺术文化中心,是唯品会公益邀请著名建筑师张永和主创设计的塱头古村全新标志性建筑,融合了文博展馆、藏书楼、阅览室、剧场、亲子活动等活动空间,为塱头古村的多元文化活动提供了全新场所。塱头村的文旅品牌口碑逐步树立,成为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守护绿水青山,人们得以生生不息;留住缕缕乡愁,文脉得以源远流长。自高标准推进“百千万工程”以来,各村充分挖掘和利用绿水青山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改善和美化了环境,同时也提升了经济发展动能。

打造特色产业,推进以“典”带面融合发展

产业承担着乡村振兴的“造血”功能,在“1+4+7+9+N”的建设要求中,“N”项主要包含产业发展与社会治理等内容。纵观典型镇的发展可见,典型镇通过引进和培育各自的特色产业,有力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高质量赋能“百千万工程”。

白云区的钟落潭镇正在打造“美丽”产业,从白云大道驱车向北,沿途10余平方公里的村级工业园区,正蝶变成时尚美妆研产基地、联合智造检测基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研发科创基地等,共同构成美丽健康全产业链园区。

黄埔区新龙镇,正以特色产业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支点,初步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都市智慧农业、科创服务业协同发展格局,全镇共43个产业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一区五园三院”高质量产业格局逐步形成。

而通过典型镇的示范引领,串珠成链并带动面的发展,是广州“百千万工程”建设要义所在。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环“两山”示范区,范围包括广州的从化、增城和惠州的博罗、龙门)被纳入了2024年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工作要点,也被纳入广州市“百千万工程”年度工作要点。按照省委部署要求,环“两山”示范区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花园、世界级森林温泉康养目的地、城乡等值发展实验区、岭南特色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样板。

业内认为,建设环“两山”示范区有利于整合优势资源、集聚高端要素、推动区域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是环“两山”区域的重要发展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建议,从大湾区协同发展视角出发,围绕“生态、文化、健康”发挥资源与产业集聚效应,对标打造世界级旅游康养目的地,充分发挥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的文化地标作用,打造岭南特色建筑风貌的新范式。

参与了编制增城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规划设计一所所长何冬华介绍,广州市住建局在推进美丽圩镇建设的过程中,在增城全域筛选出一批示范项目,支撑增城区探索了“资源+村镇城”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是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具体案例。

样板走访

广州美丽乡村,一村一策打造城乡融合创新样本

近日,广州市公布了2023年度“广州市美丽乡村”名单,23条村榜上有名。至此,广州市美丽乡村已有500多个。广州市住建局介绍,聚力“百千万工程”,广州通过建设美丽乡村,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有效促进了优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打造了一批独具岭南特色的乡村品牌,村民认同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在不断的总结实践中,探索出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样本。

创新样本①

黄埔迳下村:绿色新型农房推动未来乡村人居革新

广州市正积极推广应用农房建设领域新型建造方式。黄埔区迳下村整村的新型农房建设成为广东省广州市未来乡村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示范项目。

与很多旧村改造的居住楼宇采用高层设计不同,迳下村的新型农房为三层设计的独栋楼宇。工作人员介绍,该批新型农房均采用装配式模块化施工,用预制建筑构件代替了现浇施工,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提高效率的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农房采用了全屋智能和绿色低碳设计,村民入住后可根据需要灵活增加室内的智能家居模块,满足各类智能使用需求,同时利用屋顶建设光伏系统,将屋顶变为发电设施,给电动汽车、室内设备供电,“一栋新型农房,月均发电可达870千瓦时,光照充足时完全可以实现用电自给自足,余电可并入电网。”

创新样本②

番禺大龙村:宗祠里的儒风文脉千载流传

番禺区大龙街的大龙村,有数千名孔子第71世至78世后裔常年居住、因独特的文化价值而与众不同。村里有三座左右对称的古建筑,分别是孔尚书祠,孔氏宗祠阙里南宗祠,以及在旧学校原址上兴建的孔子文化中心,这也是全广州市唯一的村级孔子文化中心。

这一片建筑群,可谓大龙村文脉根基所在。多年来,大龙村都在这里举办祭祀孔子的活动,自2020年起,每年都会举行开笔礼,掀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师重道的尚学之风。孔子诞辰期间,不仅本地村民会集聚一堂,外地的乡亲也会特意回家看看,将近300席的村民宴以及精彩的现场粤剧,把村子里的热闹点燃。

以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为抓手,大龙村的村容村貌也不断提质,处处体现着孔子文化。例如新增改造完工的大龙小学外的生态公园,升级后的凉亭以儒家五常中的“礼”为主题,被命名为“八礼亭”,为公园增添了一抹文化气息。

创新样本③

增城心岭村庙潭村:儿童友好建设亮点纷呈

沿着铺设一新的心岭路进入心岭村,一幅崭新的景象呈现在眼前:心岭路上的彩色画线和抬高的道牙,使人行活动空间与车行道得以分隔;古色古香新建的风雨亭前面,是焕然一新的篮球场;农房前荒废的地块,改造成了乡野儿童小游园;池塘周围的仿木栏杆、藏龙井周围的麻石围栏等,成为村里凸显文化元素的一个个亮眼景观……

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心岭村通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正在向打造岭南客家新乡村、树立渔蔬长廊产业形象、最终向实现城乡等值融合目标迈进。

生态环境优美的增城小楼镇庙潭村,也探索建设了一条乡村富美、儿童友好的宜居发展之路。

中午时分,庙潭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的学生家长等候区热闹了起来,庙潭小学放学的孩子们通过彩色的风雨连廊走到等候区等待家长,保安大姐则在现场维护着秩序,并护送孩子和家长们走上“儿童友好步行径”回家,带有彩色斑马线的步行径,长260米,从村口一直延伸至村社路分岔路口,孩子们因此有了更为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送孩子们放学的校长说,这样的设计非常用心,更好保障孩子们安全。

创新样本④

花都下连珠村:“碳中和”学院赋能人才发展

以盆景驰名世界的花都区赤坭镇,32个村(社区)各有特色,其中的下连珠村正在书写双碳助力“百千万工程”的文章。在该村的田野中,有一座用闲置小学打造而成的“碳中和新乡村培训学校”,此为广东首例。

设计团队通过绣花功夫盘活闲置空间,将这里打造成集绿色能源、现代农业、文旅休闲、乡村人才培训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学院,除了开设包括微小盆景专题培训、“碳中和新乡村”绿色发展与建设培训、乡村建设工匠培训等课程外,学院的多元立体空间也可满足多种功能及活动需要。随着越来越多资源汇聚,这里将形成一个集创客创业、办公、生活、交流于一体的村落配套功能区,为新时代人才打造样板。

创新样本⑤

花都竹湖村:村级物管提质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过程中,花都区花东镇竹湖村在探索中成立了村级物业管理公司,通过专业化、市场化运维管护乡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村庄管理,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该村因邻近金港城物流园,存在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是急需治理的问题之一。“我们现在在村口设置了智能门闸,村里主干线的两边都设置了统一的停车位,将闲置用地硬底化后增加停车位;同时另外腾出一片空地,作为临时摆卖疏导点。”竹湖村党支部书记介绍。为了改善村容村貌,竹湖村还建设了村级的口袋公园,新增健身器材丰富群众生活。在村里的水塘边大树下,天气好时都有不少村民围坐在新建的石凳旁休闲聊天,村民们说眼看着这些年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希望未来也更加好。

专家访谈

罗勇:广州住建局创新示范提升乡镇价值和活力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规划师、粤港澳大湾区信息咨询中心特聘专家)

广州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资源的典型镇,加以改造升级,在“点”和“典”上,都作出了优秀的示范。罗勇表示:“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广州市住建局身担牵头者统筹者和协调者角色,统筹资源,编制众多建设指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为这个‘头号工程’探索出了多重示范价值。”

一是产业融合的示范效应。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需要让乡村产业提高产值,形成产业示范。例如增城的正果,老街区经过改造,植入了夜经济,实现文农旅融合发展;从化罗洞村,引入了很多广东美术学院工匠,也塑造很多网红打卡点,把乡村和新的经济形态进行融合发展,提升了产业的产值。

二是建设方式上的创新。例如黄埔区迳下村的装配式农房、光伏一体化等设计,用建筑工业化来解决农村建房问题,这是非常值得推广的革新方式。以此为基础,乡村风貌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也促进旅游业发展、土地的连片开发应用,进而提升产业价值。

三是动员了社会力量参与。市住建局统筹社会资源,动员了众多企业、设计力量和乡镇结对,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点对点的帮助扶持,促进了资源要素流通,这一点做得很出色。

对于未来镇村的发展,罗勇认为其产业定位和目标要很清晰,产业价值需再造;乡村空间也需要重塑;对于乡村建设,需增强新的发展动力等。

广州乡村Walk!宝藏名单和线路来啦→

在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中,广州共有2个区、7个镇、57个村入选。但实际上,这些名单还在持续扩容。不论是典型镇,还是美丽乡村,或有优越的生态资源,或有震撼的人文历史资源,部分更成为大湾区内新晋网红文旅景点。广州乡村游名单和线路推荐,一起扫码走起!

文 | 记者 陈玉霞 范晗越

图 | 记者 陈玉霞 (另署名除外)

编辑:王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